屋顶花园、下凹式绿地,透水道路和停车场、生态树池……6日是南京市规划开放日,部分社会公众代表应邀走进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探访水弹性城市的“模样”。
今年夏天的超长暴雨季,让南京很多地方都陷入“看海”窘境,多处路段积水严重。但江心洲科技岛建成区安然无恙,并未出现积水、内涝,地面雨水被良好地吸收消化。改变源于江心洲整岛推进的“水弹性城市”体系建设。
不少市民会好奇为什么叫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到底长啥样?江心洲正好是一个多形态海绵技术综合运用的示范。
明年,江心洲上将有一个商业综合体对外营业。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栋建筑基建已全部完工,外观并无新奇之处,但从楼顶到地下室,都藏有海绵系统。
登上室外阶梯,每一层楼梯都由草坪覆盖;抵达屋顶,一个面积达1.25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呈现在眼前。除了能赏景、休憩外,屋顶花园还能消纳吸收雨水,减少径流,缓解热导效应。下到地下车库,这里竟安装了两个大型储水罐和简单净化系统。
“这是一个雨水回收系统,每年回收30次,收集4500吨雨水,整个建筑物的绿化灌溉和地面冲洗的水都够用了。”中新科技岛规划设计部工程师郑宏付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建议有条件的屋顶都覆盖植被,这样做才能够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房屋地上地下的蓄水池或雨水罐,通过对雨水的及时储存,可以有效削减汛期峰值流量,同时也提升雨水的循环利用。
像这样的海绵建筑形态,江心洲在全岛复制。目前江心洲规划已构建完善的生态指标体系,确立6大类57项生态指标。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四个方面,建立具有江心洲特色的海绵系统。
“你看这棵树的周围,上面铺的这层小石头,就是渗透吸水物质。”跟随中新科技岛总工程师李吉庆,记者一路了解了透水铺装停车场、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生态树池、雨水花园等技术。这些和城市绿化、建筑、景观融为一体的海绵技术不说破,一般人还真不了解其中奥妙。
李吉庆表示,其实15平方公里的江心洲,四面环水,河网密布,全岛本身就是一块生态基底很好的“海绵”。在今后建设中,必须将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水弹性城市指标被强制性地列入江心洲土地出让条件中,从规划源头上,确保海绵指标的落实。目前,岛内建成区5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已建成生态护岸9公里。石笼挡墙、生态护坡、生态浮岛等先进的技术的使用,不但实现了海绵功能,基建成本还只有普通护岸技术的三分之一,建设周期、维护成本也大幅度的降低。此外,岛内5.4公里道路完全按照海绵市政道路建设要求,已具备通车条件。
规划专家和记者说,海绵城市的基本要义,就是遇到降雨时就地或就近吸收、存储、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又将蓄存的水释放开来并加以利用。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将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形成一个相互连通的生态圈,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内涝、城市水循环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副局长罗海明通俗地解释道:以市民的直观感受来讲,就是遇上小雨天,不会担心地面有积水,弄脏鞋子和衣服。而在干旱季节,也不会感觉城市的温度很高,空气干燥。
江心洲的水弹性城市技术可否推广至全南京及其它城市建设中?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局长何强为表示,今年南京公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建议》,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南京开始全方面实施水弹性城市建设。《意见》对海绵型建筑和小区、道路、公园等提出了具体的指标性要求。目前,《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技术指标体系》正在起草编制中。
南京还入选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重点推进地区就是江北新区中心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及南部新城片区。各新区、园区、成片开发区域要借鉴成功经验,全面有序开展区域海绵城市建设。
未来,南京将鼓励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小区实施屋顶绿化。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要同步配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新建、改建的小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不能低于40%,公共绿地中须含有不低于10%的下凹式绿地。此外,新建城市道路人行道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80%;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设计暴雨重现期应达50年以上等指标也将全面应用到未来城建中。
我省是全国最先出台政策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省份,镇江、苏州等地都在局部探索试点。不过何强为认为,江心洲的海绵系统有其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全区域推广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海绵体系的建立,要区分新开发片区和老旧城区,两方面统筹建设。城市新开发片区及新建项目要严格落实海绵体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老旧城区则应结合道路整治、棚户区改造、小区整治出新、积淹水片区改造、河道整治等项目统筹开展,稳步推进。(唐 悦 汪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