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经济能力雄厚的企业,它可能不屑于请假专家,而是真的将产品挂靠在名校、知名实验室下面。不过据曾在外资品牌做过销售工作的王小姐爆料说,化妆品领域存在着“验证宣传”的潜规则,是利用实验室出示的研究报告将产品的宣传广告用科学术语做包装。国外的品牌很会用“研究报告”给产品宣传提供佐证,手法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没有科学性。比如某款外资品牌面霜,在一些国内大型时尚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中,在描述其保湿补水性能时采用了干瘪的海绵——在海面上涂该面霜——海绵变饱满这样的一组实验照片。对如此的评测实验,39健康网的资深
编者按:化妆品选购一直都只能看广告,那么那些手段是广告常用而又不能相信的呢?理智选择化妆品要怎么办呢?
走进各大卖场,每个化妆品专柜的都窗明几净,产品陈列条理分明,在灯光和衣着标准时尚的BA衬托下,每个产品都显得很华贵,让我们消费者自惭形秽。但化妆品和服装、珠宝不一样,外观再美丽高贵也顶不住一个“有用”。
不过化妆品的“有用”和服装、珠宝不一样,它最短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不少化妆品在消费的人购买时就精确指出,自家的产品温和,需要连续使用3个月以上才能看出效果。那么这个“有用”怎么样才可以看出来呢?就目前我国现在的状况来看,主要是根据是BA的导购和广告宣传。一些消费者只知道化妆品能让自己的皮肤、容貌看起来更好,但对自身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却没有概念,就盲目的进入到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市场,这样的消费者极容易被销售手段引导。
在无神论盛行的今天,中国人最迷信的就是“科学”,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教授”、“博士”、“研究院”、“发明”都是非常神圣的。某夸大宣传的红外治疗床的销售人员说,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眼镜的看起来像教授、研究员的人无论说什么,总会有人信。某媒体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45%的消费的人在购买化妆品这类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时,会很注重广告中提及的“××实验室证明”、“××研究中心研究之后发现”、“XX新成分”等关键词,觉得这样的产品会更有效。
而事实是,很多“研究人员”、“专家”本来就是有问题的。2009年2月,就有山东网友举报,在电视剧《任长霞》中刑侦专家的扮演者李兆民,分别在多个电视广告中扮演了骨病专家“王志伦”、性病专家“郭明鱼”、医学博士“张中和”等角色。位于北京东环的一家影视策划公司老杨介绍说,在他们公司有一个“专家库”,该库拥有几十个“专家”的照片。老杨随后展示的两张“专家”照片中,一张为一中年男子,身着黑色西装,看上去风度翩翩;而另一张为一须发花白的老者,精神矍铄,站在机场微笑着和外宾交谈。这些照片上的人看起来都很有学识,“专家”架势十足。据老杨透露,所有“专家”都是受过正规表演培训的,根据形象气质、表演水平又分为一线和二线演员,“专家”们往往在多家影视公司兼职。一般好的专职专家演员,面对镜头时反而比真的专家更能侃侃而谈,拍出来的广告更具说服力。不过随着“专家”纷纷被检举,一批假“专家”遭到曝光,假专家的市场萎缩的厉害。不过老杨还有别的想法,他们将考虑采用年轻演员,30多岁,拍有留洋医学、化学博士那种感觉的广告。
对于一些经济能力雄厚的企业,它可能不屑于请假专家,而是真的将产品挂靠在名校、知名实验室下面。不过据曾在外资品牌做过销售工作的王小姐爆料说,化妆品领域存在着“验证宣传”的潜规则,是利用实验室出示的研究报告将产品的宣传广告用科学术语做包装。国外的品牌很会用“研究报告”给产品宣传提供佐证,手法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没有科学性。比如某款外资品牌面霜,在一些国内大型时尚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中,在描述其保湿补水性能时采用了干瘪的海绵——在海面上涂该面霜——海绵变饱满这样的一组实验照片。对如此的评测实验,39健康网的资深美容评测师陆小姐表示这样的评测实验绝对没意义。面霜作用人体,很多时候借用了人体活细胞的一些性能,而海绵是完全的死细胞,用海绵做补水评测是毫无意义。而且仅用面霜,也不可能将干海绵充盈成图片中的样子。除了这类“无厘头”的实验,有些公司也确实会委托知名实验室做效果实验。因为这种实验大多是化妆品公司预先支付经费的有偿实验,包括哈佛等在内的一些著名大学的实验室都擅长“制造”研究报告来验证产品宣传,以配合厂商广告宣传的需要。比如在测试某保湿产品的功效时,实验员要求受试者先把脸洗干净,再用酒精擦一遍脸。此时受试者的皮肤处于一个“燥”状态,本来就比他平时的皮肤要干燥。然后再在受试者脸上涂上该款保湿品,做前后对比。面霜的作用和受试者的皮肤自愈同时作用,得到的保湿补水数据都会很美。但是这样的实验对比结果值得相信吗?有些厂商甚至连实验都不要求做,直接花钱请实验室负责人在自己制作好的实验报告上签名。厂商在试验报告上玩的花招可以说让人眼花缭乱。